在第二轮俄乌谈判中资生网,俄罗斯突然释放了非常强烈的友善信号,主动将保管的约6000具乌克兰阵亡士兵遗体,移交给乌克兰,但泽连斯基的态度,令各界感到震惊。
(俄在第二轮谈判中,答应移交6000具乌军士兵遗体)
1、泽连斯基为何“拒收”乌军遗体?
据报道称,俄罗斯不仅保存了乌克兰战死士兵的遗体,还花费精力进行DNA检测,以确保每位逝者身份的准确性。
对于乌克兰来说,他们却没有因为这一“善意”举动而感到高兴,相反,他们对这个提议明确拒绝,态度也颇为强硬。
从经济层面分析,乌克兰政府拒绝接收这些遗体,是因为实在是无力承担抚恤金的巨额负担。依据乌克兰法律规定,确认为“阵亡”的士兵,其家属才能够领取相应的抚恤金。而这6000具遗体是在俄方控制区域发现的,也就是说,在乌克兰的记录里,他们甚至只是列为“失踪”。
(乌克兰因无力支付抚恤金和担心政治稳定资生网,而拒绝接收烈士遗体)
一旦承认这些士兵的身份,乌克兰政府就需要支付数额可观的抚恤金,以1500万格里夫纳/人的标准计算,整个国家需要筹措大约21亿美金的资金来源。
更复杂的是,乌克兰可能担心,这不过是冰山一角。6000具遗体或许只是开始,倘若接收,下一个漫上来的巨浪可能就是1万具、2万具,甚至更多。泽连斯基承受不起如此庞大的财政压力。
2、攻心为上,乌陷入双重困局
不过,俄罗斯在这个时机提出移交遗体,显然是有深意的。
随着俄军在前线逐步取得地盘,乌克兰兵源短缺的趋势愈发明显,此刻俄罗斯借“人道主义”旗号抛出这个敏感议题,不仅可以塑造一个更仁慈的国际形象,还能逼迫乌克兰政府陷入困局。
接受遗体资生网,就要面对巨额财政开支和国内可能的政治动荡;拒绝,则将背负上不尊重阵亡士兵的骂名。对于乌克兰来说,此时此刻每一个选择都是“死穴”。
(“交战士兵遗体”,变成心理战工具)
在这场看似充满同情心的“心理战”中,俄罗斯把对手逼到了墙角。他们明白,一旦乌克兰政府承认士兵阵亡,就必须承担起支付抚恤金的责任,这不仅会掏空他们的国库,更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。
如此一来,俄罗斯虽未动一枪一弹,却实打实地拉长了乌克兰政府的决策链条,增加其在处理国内问题时的复杂度。
3、俄亮出铁证,不给泽连斯基狡辩的机会
与此同时,俄方还大张旗鼓地展示了满载乌军遗体的冷藏车,这无异于在乌克兰政坛投下了一颗“重磅炸弹”。
当外媒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来,乌克兰政府再难以对国内伤亡问题避而不谈。俄方此举,无疑意在削弱乌军的士气:想想看,当士兵们知道自己可能成为无名英雄般消失在冰冷的战场,心里就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——我们的牺牲究竟有没有意义?
(俄方公开展示乌军尸体,进一步揭示乌克兰的沉重损失)
这种心理攻势的高明之处在于,它不是直白的指责或攻击,而是通过事实和媒体影响力,让问题被加倍放大。这不仅仅是乌克兰政府的噩梦,也是整个国家社会心理的震荡。在持续的战争消耗下,乌克兰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员储备,如今更面临新士兵是否愿意参军的困境。
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,俄罗斯此番操作摆出了双重棋局:一方面在前线压力乌克兰兵员,一方面在后方用“道德牌”挑动其国内不满情绪,形成内外夹击。对于本已岌岌可危的乌克兰兵员状况来说,一个指挥不当或士气低迷,都可能导致战局逆转。
而对于饱受战争摧残的乌克兰民众来说,不断增加的阵亡人数无疑是压垮他们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